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中国民族报:夯基育苗,培养时代新人 ——宁夏扎实推动学校开展“铸牢”教育纪实

发表时间:2025-05-20
分享:

宁夏大学本科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实践教学。

4月3日,固原市第二中学和弘文中学两所学校学生徒步往返108里,赴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开展清明节祭扫活动。

吴忠市组织中学生在宁夏移民博物馆研学。 (本文图片均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提供)

4月3日凌晨4时50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二中学、弘文中学2300余名师生在星光下整装待发,徒步前往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缅怀革命先烈。自1995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夕,学生们都会徒步前往烈士陵园祭奠,来回108里路程,大约需要14个小时。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田,成为宁夏实施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工程的生动注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宁夏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出台《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实施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工程,针对不同学段特点,打造理论铸魂、文化润心、实践促融相衔接的教育体系,浇花浇根、育人铸魂,引导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教无定法,我们通过和山东的教师共同教研、相互学习,提升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教学资源与方法,为思政课注入新活力。”谈到如今课堂上的新变化,银川市第二中学思政课教师张学东这样说。

跨省教研、同课异构,如今已成为银川市思政课教师教学的新常态。2024年8月,宁夏教育工委、教育厅组织的鲁宁两地学校“文化自信融入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会”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办。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主题,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和大学5个学段的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展示。这是宁夏近年来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缩影。

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事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为党为国培育时代新人。为此,宁夏成立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分学段设立17个课程建设联盟,着力打造循序渐进的全链条课程体系。

聚焦主线深化内涵。将“铸牢”与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员、全科、全过程育人。在宁夏全区高校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举办“我心中的思政课”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展示比赛,做到教学与科研相长相促;银川市唐徕中学南校区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轮驱动,语文课学习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宁夏“长城”主题诗歌,道德与法治课解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宁夏的最初实践;吴忠市利通区第七小学数学课研学国旗的长和宽,在学习中增进“五个认同”……

数字赋能打破地域局限。自宁夏建设“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以来,全区中小学实现在线互动教室到校等“6个100%”全覆盖,同时推进“互联网+‘铸牢’”行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飞越山川、联网联心。

4月9日,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小学联合江西赣州、贵州遵义、四川都江堰、甘肃兰州和宁夏固原五省(区)六校,以“云端赓续长征志 童心熔铸中华魂”为主题,共上“铸牢”系列课程,师生“线上+线下”追寻长征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这次活动以长征从起点到会师为主线,通过学生的视角讲述历史,是一堂沉浸式的党史课,让我对长征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等内涵体会更深了。”金凤区第三小学学生陶露萱说。

“活动架起了各族青少年对话交流和合作学习的桥梁,实现了资源共享、教育互补,达到了真情实境下教书育人的功能,有效增强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金凤区第三小学有关负责人说。

以文化认同厚植民族团结根脉

4月11日,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基地正式揭牌,为宁夏各高校和全区常态化开展“铸牢”教育提供了新阵地。

该基地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包括“各民族共创中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宁夏史话”“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理论政策”“虚拟仿真数字体验中心”等多个“铸牢”教育教学展厅。

据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介绍,基地以“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指导,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目的,借助创新理论、生动案例、文化符号、数字技术及珍贵文物档案,全方位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实践成果、宁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脉络,以及宁夏建设示范区的成效经验和学校在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成果。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宁夏各级各类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媒,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进认同——

让“铸牢”元素成为校园最靓丽的风景。银川市永泰小学打造“三廊三馆、三园一苑两基地、两坊一空间”特色育人阵地,深受学生喜爱;盐池县第三中学创立“张海燕劳模创新工作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非遗剪纸教学,在学校掀起了一股“石榴籽”剪纸热。

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各族学生交流融合。银川市兴庆区持续开展“寻找最强石榴仔”趣味知识竞赛,探索学校家庭共育“石榴籽”新路径;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将传统的“国旗下演讲”升级为“国旗下思政课”,开展主题演讲、故事分享、诗词诵读、情景话剧等累计100余期;吴忠市拓展“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典型效应,举办“小兰花”青骑兵演说大赛、“黄河少年说”、“做小石榴 铸中华魂”等活动,覆盖全市中小学。

特色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4月4日,“同饮黄河水 中华民族一家亲”黄河少年手拉手同心营正式开营,来自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的19名青少年前往甘肃省兰州市开启为期3天的沉浸式黄河文化研学之旅,用青春脚步丈量黄河文脉。

研学期间,青少年共同参观游览了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地质博物馆、黄河楼等红色研学景点,并乘车游览体验黄河风情线,深入了解兰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感受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次研学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增长见识、扩充知识、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我结交了许多新朋友,诚挚邀请甘肃的小伙伴来宁夏感受塞上江南的文化魅力。”中卫市第一小学少先队员赵奕杨热情地说。

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为牵引,宁夏积极扩大青少年学生交友“朋友圈”。深化“红石榴”青少年交流品牌,广泛开展“红石榴一家亲”研学、“红石榴·手拉手”交流等特色活动;升级建设宁夏各级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吸引各族青少年开展研学活动;深化青少年交往“山海情”品牌,每年组织青少年开展交流互访,推动宁夏与福建各级团委建立结对关系,两地定期联合开展“闽宁少年手拉手”、直播助农、红色夏令营等活动,助力两地青少年在广泛交往中积累感情、增进认同。

“行”在路上,“走”入内心。宁夏一所所学校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渐次展开,多元场景重构了思政教育的时空维度,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感悟现实,让“铸牢”教育“活”起来。

银川市开展“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思想伟力——行走的思政课”建设,开发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等专题课,组织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的足迹学思践悟,坚定“五个认同”。石嘴山市开展“石博追忆”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大洗往事”“石炭井寻迹”等主题展览。吴忠市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体教融合研学营活动,800余名中小学生走进红寺堡移民旧址,感受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历史巨变。中卫市开展石榴籽研学活动,见证宁夏治沙人守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责任。

同心共铸中华魂,石榴花开满校园。宁夏在加快建设“铸牢”示范区的火热实践中,以“绣花功夫”推动学校“铸牢”工作走深走实,引导各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学共乐,同心同梦,携手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徐向春 邹毅)

原文链接:http://wzcs.mzb.com.cn:81/epaper/?id=1924639993020547072&time=20250520&bc=03B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