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党委宣传部】9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和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我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团队”成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
宁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团队现有研究人员30名,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建录担任主要负责人。团队中2人分别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与青年拔尖人才,3人入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5人入选省级青年托举人才。团队中教授(研究员)2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博士占比93%。自团队成立以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实打实的成果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坚持立德树人 厚植家国情怀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三全”育人
团队依托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共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发力。构建“赤心向党、潜心业务、悉心育才”的“三心”模式,将党建与专业建设、人才培育、师生服务深度融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创造性开展“田野调查思政”,引导学生在黄河长城文明肌理中感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相关实践获中央媒体报道及国家民委肯定。创作思政音乐剧,实现美育+思政+实践浸润式育人。团队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斩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让师德师风焕发时代光彩。



创新培养模式 建设一流课程
讲好宁夏“三交”故事
五年来,团队斩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全国数智教育创新大赛特等奖等20余项教学奖励。《西夏文献文物数据库》成为国内外最系统的西夏学资料平台,《解读西夏》等课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精心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识必修课,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依托校级“AI+”课程群项目推进课程建设,建成8门智慧课程,“让西夏历史文化活起来”“用智慧教育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获批全国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立足资源禀赋 引领学术话语
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建设
“让冷门学科热起来,让民族文化活起来。”团队在科研创新领域持续发力。承担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宁夏卷》《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辽宋夏金卷》《新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卷》编纂任务,构建中华民族史研究四梁八柱,夯实中国特色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根基。围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获批国家及部省项目125项,出版著作51部,在《民族研究》等高水平刊物发文百余篇,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


学以致用 服务地方
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化符号
团队成员受聘自治区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聚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深度参与“十四五”规划决策,向各级党政部门提交智库报告170余份。紧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线,研发30余系列400余种文创产品,获设计专利100余项,“丝路宁夏文创”斩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实现宁夏该赛事“零”的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黄大年精神所蕴含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高度契合。宁夏大学将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使命,继续加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团队的支持力度,将其作为传承黄大年精神、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关键力量。
(责任编辑: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