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历史整体性的发展轨迹报告人:程妮娜 教授报告人单位:吉林大学主持人:杨浣教授报告时间: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19:00-22:00报告地点:逸夫楼一楼报告厅报告人简介:程妮娜,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北民族史、辽金史、中国边疆史。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金史》主持人。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获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长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2项)等10多项。报告摘要:中国历史发展始终是一个整体,中原和边疆是一个整体,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一个整体,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无论哪个民...
报告题目:西夏诗歌概说报告人:聂鸿音 研究员报告人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人:彭向前 研究员报告时间: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15:30-18:00报告地点:逸夫楼一楼报告厅报告人简介:聂鸿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宁夏大学西夏学院兼职教授、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摘要:西夏时代的遗存文献中保留了一些诗歌作品,其中党项传统诗歌与汉式诗歌并存,但没有迹象表明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在西夏交融。党项传统诗歌形式起源于民间格言,其中“诗”与“歌”都只强调对仗而不强调用韵,其区别在于“歌”有明确的主题而“诗”没有,后者仅仅是大量格言的汇编。“诗”是朝中大臣应制之作,所以多是歌颂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君善臣良。西夏文的部分诗作出自僧人之手,内容多为劝世,形式上明显向中原格律诗靠近,也许是受到了佛经里偈颂体的影响。敬请广大师生准时参加。特此通知!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宁夏大学...
报告题目:文字的定义和古文字的解读报告人:聂鸿音 研究员报告人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人:段玉泉 研究员报告时间:2024年4月17日(星期三)16:00-18:00报告地点:逸夫楼一楼报告厅报告人简介:聂鸿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宁夏大学西夏学院兼职教授、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摘要:传统上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但近百年来在中国南方发现的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却不能忠实地记录语言。阅读这些文字需要读者头脑中预先储存有完整的言语信息,而文字的作用只是展示一个主题,借以提示读者把头脑中对应的言语信息拣选出来。由此更应该说文字是唤起读者对言语记忆的书写符号。如果面对一种久已失传的古文字,阅读者头脑中完全没有储存相关的言语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存世有如《番汉合时掌中珠》这种夏、汉双语对译文献,以及这种语言的后代语言。讲座以堪称“天书”的契丹字...
报告题目:西夏文献对河西石窟考古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报告人:孙伯君 研究员报告人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人:段玉泉 研究员报告时间:2024年4月16日(星期二)15:30-18:00报告地点:逸夫楼一楼报告厅报告人简介:孙伯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摘要:讲座以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与张掖金塔寺为例,就西夏文字文献对河西石窟绘制时间、图像内容、以及所反映的宗教特征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加以论述,目的是提醒学界,注重加强考古、图像与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阐释的综合研究。敬请广大师生准时参加。特此通知!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宁夏大学古籍整理研究
报告题目:“退无可退:两宋立国形势的演变”报告人:李华瑞 教授报告人单位:西北大学主持人:彭向前 研究员报告时间:2024年4月8日(星期一)15:00-17:30报告地点:逸夫楼一楼报告厅报告人简介:李华瑞,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国历史评审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编委会主任、执行编委,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朱张学者,西北大学宋辽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国内10数所高校、科研单位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宋史、西夏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出版个人专著、论集15部、编著7部、合编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报告摘要:为何说宋朝是一个不与游牧渔猎民族互争雄长的时代?宋太祖时期的立国形势。澶渊之盟与宋朝以黄河为国防依托战略格局的形成。海上之盟与南宋背海立国。敬请广...
报告题目: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报告人:李鸿宾教授报告人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主持人:彭向前研究员报告时间:2024年3月28日(星期四)19:00-21:30报告地点:腾讯视频会议号(177 197 187)报告人简介: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担任《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中国中古胡汉(即民族)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发表专业论文1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唐朝朔方军研究》、《墓志所见唐朝的胡汉关系与文化认同问题》等多部。主讲的《唐史五讲》《唐史四讲》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一流课程,并在“爱课程”“学堂在线”等网络媒体播放。 报告摘要:作为人类“集群”的一种方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世界各类人群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特定的群体。从当今往回看,她有一个出现、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若以此追...
一、孙宝国院士报告报告题目:国酒历史、文化与健康时间:2024年3月21日上午9:00-10:00地点:宁夏大学贺兰山校区未来教室1号报告厅孙宝国院士简介:孙宝国,工学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士,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料和食品风味化学专家,北京工商大学原校长,现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国酒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食品香料香精和风味化学研究,致力于通过改善食品风味、提升食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推动食品产业发展。构建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结构单元模型,研发了一系列重要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3-呋喃硫化物系列和不对称二硫醚类食品香料制造的技术基础;凝练出 “味料同源”中国特色肉味食品香精制造新理念,研究成功了以畜禽肉、骨为主要原料的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倡导白酒、黄酒是中国的国酒,英文翻译是“...
报告题目:推进新时代博物馆工作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若干思考报告人:孔德翊副研究员报告人单位:宁夏文物保护中心主持人:陈雪飞 讲师报告时间:2024年3月15日(星期五)14:00-17:30报告地点:怀远校区怀远楼102室报告人简介:孔德翊,男,宁夏隆德人,宁夏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学历,文博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博物馆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主持完成国家文物局、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发表文章30余篇,部分成果先后荣获第十四届、十五届宁夏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入选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托举人才”培养工程。报告摘要: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博物馆作为文物展示、文物研究的重要场所,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需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