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学校首页

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科”学术报告

发表时间:2010-12-03
分享:

报告题目:蝗虫分类的回顾与展望

报 告 人:印象初 (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榕小蜂:从基因到形态我们知多少?

报 告 人:黄大卫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昆虫学报》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动物学学科评审组组长)

时 间:2010年12月3日下午 2:10—4:10

地 点:农学院423会议室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宁夏大学农学院

2010年12月1日

印象初院士简介: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中国昆虫学会二、三、四、五、六、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科协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科学院选为中国当代科技精英之一。1995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昆虫分类学报、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编委。

印先生长期从事蝗虫分类工作, 30多年来发现蝗虫新属37个,新种103个。提出蝗虫类在高原上的适应性,演化途径和高原缺翅型等新见解。阐明了高原上风大不适于蝗虫飞行导致翅的退化,翅是蝗虫的发音器官构造之一,翅的退化导致发音器的退化,发音器的退化和消失又导致听觉器官的退化和消失。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缺翅,缺发音器,缺听器的种类是最进化的种类, 也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类。 1984年出版的《青藏高原的蝗虫》为该地区蝗虫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1982年建立了《中国蝗总科新分类系统》,后被誉为印象初分类系统; 1990年发表了《北美洲镌瓣亚目(蝗亚目)的分类》一文,建立了北美洲蝗亚目新分类系统, 提出Tanaoceridae是螽向蝗进化的中间类型,揭示了蝗虫的演化规律,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称赞和广泛应用。1996年出版了《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 200多万字,英文,记录了从1758-1990年所有已知的蝗虫类10136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同类专著。

《青藏高原的蝗虫》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蝗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非典型肺炎SARS冠狀病毒基因全序列》获国家图书特别奖。

黄大卫研究员简介:

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博士研究。现为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全国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昆虫学报》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动物学学科评审组组长,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中国协调员。曾任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和所长。曾任全国政协第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亚洲太平洋地区昆虫学联合会主席。

主要从事昆虫系统学、分子系统学(用基因序列数据推断系统发育)、基因进化、基因组进化和协同进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到2009年12月,出版3部小蜂总科(昆虫纲,膜翅目)分类学专著,1部支序系统学理论专著,发表184篇学术论文(SCI论文73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生物技术)。1991、1995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和一等奖; 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参加人); 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一项,三等奖一项(第四完成人)一项。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第三完成人)。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项(第三完成人)。自1994年获国家主持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海南岛及西沙群岛生物资源考察”。主持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课题“中国动物志的编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动物志的编研”。此外,还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农业部行业性项目课题。

最新动态